□ 投放诱饵灭杀红火蚁
说起红火蚁,人们往往“谈蚁色变”。红火蚁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对人体、农林业、公共安全和地区生态多样性都具有危害。据介绍,春、秋两季为红火蚁分化繁殖高峰期,广州每年都会统一开展防控行动。
记者在广州市黄埔区一个开阔的草坪看到,一个约莫有半只排球大小的红火蚁丘悄悄地建在了草坪边缘。如果市民在游玩时不小心,就有可能踩到这颗“雷”,被红火蚁蜇伤。人们被蜇后会产生剧烈的烧灼和疼痛感,若不及时处置还可能危及生命。
为对付这窝蚂蚁,工作人员拿起饵剂撒播器,在蚁穴附近投下饵剂,引诱工蚁“吃”下诱饵。“蚂蚁之间有一种叫‘交哺’的互相喂食行为,通过这种行为,饵剂会投喂到蚁后那里。”广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侦东告诉记者,该饵剂毒性低,对家禽等生物无影响,同时是一种慢性农药,这是为了确保能够传递到产卵的蚁后口中,把整窝红火蚁“斩草除根”。
除了人工撒播,针对不同的场地,工作人员还可以使用无人机撒播。通常来说,12天左右的时间可以实现对一窝红火蚁的灭杀。
□ 2022年广州红火蚁发生面积比2020年下降62%
记者了解到,针对红火蚁,广州已构建了市、区、镇(街)三级科技指导服务体系,成立红火蚁防控技术指导专家组,并以分组包片到区的形式开展指导培训。全市已布设109个专业药剂零售服务网点,覆盖全市各镇(街),为群众提供科学购药、用药服务。
狠抓红火蚁防控举措落实,这是近年来广州深入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的一大重点,以求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2020年,广州就成立了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指挥部,从全市层面集中统一指挥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其中包括应对红火蚁等有害生物的防控。在此基础上,各区镇(街)组织农业专业技术防治人员,成立了专业的红火蚁防控队伍,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落实红火蚁防控工作。
为有效防控红火蚁,广州按照普遍发生区持续控制,零星和新发生区立足扑杀,未发生区强化监管阻截,分类施策做好不同发生层级防控工作。各地也会因地制宜实施社会化服务专业防治和专业农业技术人员防控相结合的防控措施。
据介绍,广州目前日常防控与应急处置并重。市民云上报红火蚁疫情后,相关数据会自动在各级政府管理后台出现,各级政府会将防控任务分派到各个防控责任主体,各个防控责任主体开展应急防控,并将防控情况上报云平台,形成发现疫情-任务分派-应急处理-结果上报的一个闭环。
数据显示,近两年,广州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3500万元用于红火蚁防控工作。2022年,广州红火蚁发生面积7.7万亩,比2020年下降62%。根据广东省有关要求,到2022年底,全省红火蚁发生程度进一步下降,4级及5级疫情面积控制在总发生面积的2%以下,目前广州已控制在0.3%。
□ 防控红火蚁须知:
如何识别红火蚁?
红火蚁跟普通蚂蚁不一样,身躯虽小,但攻击性极强,被叮咬后会引起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感染。
红火蚁为社会性昆虫,有雌、雄繁殖蚁、蚁后和工蚁,其中工蚁无生殖能力,可分为大型工蚁(兵蚁)和小型工蚁(工蚁)。目前,鉴别红火蚁主要以外部特征为基础,并参考其野外筑巢特点及攻击行为特征,可准确加以识别。具体可根据下面三个特征简单区分红火蚁和其他蚂蚁:
(图1) (图2)
形态特征:头、胸、触角及各足均为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胸部和腹部之间有两个腹柄节(图1);唇基内缘中央有三角形小齿(图2);腹节的末端有一个明显的螯刺。
蚁巢特征: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会以土壤堆成高10~30厘米、直径30~50厘米的蚁丘(图3),有时为大面积蜂窝状,内部结构呈蜂窝状(图4)。新形成的蚁巢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的小土丘状的蚁丘。
危害特征:红火蚁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当蚁巢受到干扰时,蚂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
(图3) (图4)
野外怎样防范红火蚁?
——一穿二涂三不靠
穿:穿戴长袖衣裤、雨靴、密封性好的手套。
涂:在鞋、手套上涂上爽身粉或者细度高的滑石粉。
不靠:野外或者田间活动或者劳作时不要靠在高秆植物(作物)、树木。
被红火蚁咬了该怎么办?
——清洁用药速就医
清洁:被红火蚁叮蛰后,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抓扰。
用药:使用碱性物质清洗患处,涂抹含类固醇药物药膏或口服抗组胺药剂等缓解和恢复。
速就医:敏感体质人群易产生较严重过敏、呼吸困难、发热、头晕等现象,应立即就医,并自诉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