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vs小火蚁
认清两种入侵物种及其危害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交流和贸易的快速发展,许多物种(特别是小动物,如蟑螂、蚂蚁等)也开始了全球之旅。它们打破原有的地理分布格局,有些繁殖能力超强的已经泛滥成灾,成为外来入侵物种,并给当地的生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红火蚁和小火蚁。
分类来源
红火蚁与小火蚁同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最具破坏力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原产于南美地区,在我国属入侵物种,且极具危害性。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蚁科火蚁属动物,是蚂蚁的一种,原产于南美,但它是通过花卉、木材等途径从美国传入我国,最先扎根于广东,现在已至少扩散至12个省份。
当红火蚁正在我国很多地区扩散时,著名入侵物种小火蚁的野外种群也已现身我国。
小火蚁(Wasmannia auropunctataRoger),又名金刻沃氏蚁,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沃氏蚁属(Wasmannia),能够藏匿在土壤、草皮、植物、货物中,并随之迁移到远方。迁移后,为迅速壮大群落,小火蚁独自克隆繁殖蚁后,待蚁后长成后再由它疯狂产卵。
形态特征
01、红火蚁
工蚁有腹柄结2个,触角一般10节,末2节成锤棒状,雌蚁和雄蚁有单眼,雌蚁触角一般11节,雄蚁触角一般12节,并胸腹节不具刺或齿。
02、小火蚁
小火蚁体型细小,肉眼较难发现。工蚁体长1.2~1.5mm,体金棕色至褐色,后腹部光亮,具发达螫针,胸部背面有两根非常尖锐的刺,胸部和后腹部之间有两个结节,结节的腹面还有突起,触角的柄节(第一节)有明显而几乎延伸至头部后缘的凹沟。
主要危害
红火蚁和小火蚁的入侵会破坏生态平衡,改变入侵地原生态,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对野生动植物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加速一些濒危物种的灭绝。
01、红火蚁
红火蚁会对农林产业造成影响,表现为攻击家禽家畜,捕食经济型昆虫如蜜蜂、家蚕以及改良土壤有益动物蚯蚓等,直接取食农林作物的根、茎、叶、果实,会间接造成农林作物死亡。此外,红火蚁还能在江河堤坝上筑巢,破坏灌溉系统。
它们会通过大颚叮咬和尾部的螯针螫刺人的皮肤,并注入毒液来发起攻击,被螫刺处会出现红肿发炎等症状,常常造成感染并引发一系列的过敏症状,如荨麻疹、恶心等,严重的可以造成呼吸衰竭,甚至是死亡。
红火蚁还会危害大量公共设施和电子设备,例如空调、计算机、交通信号机箱、油井或水井的电泵和供电仪表等。
02、小火蚁
体型细小,肉眼较难发现,叮咬家畜和人,会造成如电烧伤的疼痛感,并伴有不同程度过敏现象,损害人类健康。
小火蚁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多发生在海岸、人工林区、种植田地、河岸地带和灌木丛林区,也会存在于人类居所、控温建筑物及温室内。对本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城市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传播扩散
红火蚁和小火蚁可借助漂浮植物及残体随水流传播,还可通过船舶、火车等交通工具运载的草皮、苗木、盆景、土壤、木材以及集装箱等远距离传播扩散。
防范处置
在野外发现红火蚁和小火蚁的踪迹以及进行调查监测时要注意预防蛰咬。
采集标本和挖掘蚁巢时要穿上长筒水鞋,并在鞋子上涂抹凡士林或滑石粉;手部如要接触植物或泥土则最好戴上胶手套防护。
若不慎被叮咬,可拍打震落红火蚁或小火蚁,尽快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用皮康霜或清凉油搽拭叮咬处,避免弄破伤口脓包以防细菌二次感染,反应剧烈的,应尽快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一旦发现红火蚁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铲除措施,防止红火蚁定殖扩散。
海关总署已启动打击非法引进外来物种和种子苗木“国门绿盾”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不法个人、单位非法引进、携带、寄递、走私外来物种;同时按照工作职责开展有害生物监测,在检测区域内的林地、草地、果园等环境,及时调查根除发现的红火蚁、小火蚁等外来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