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火蚁属Solenopsis。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现今已在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北美洲和亚洲的24个国家(地区)发生。红火蚁因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人类身体健康等具危害而世界闻名,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100种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也是我国农业、林业和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红火蚁主要采用化学药剂防控,其登记农药、监测及防控技术要点如下。
一、药剂情况
截至2021年4月,登记用于红火蚁防治的农药制剂有45种(附表1),其中饵剂36种,粉剂7种,可湿性粉剂1种,乳油1种。制剂采用的有效成分包括茚虫威/indoxacarb、高效氯氰菊酯/beta-cypermethrin、氟蚁腙/hydramethylnon、呋虫胺/dinotefuran、多杀霉素/spinosad、毒死蜱/chlorpyrifos、吡虫啉/imidacloprid、氟虫腈/fipronil等8种,其中,根据农业部公告第1157号,氟虫腈禁止在所有农作物上使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种子包衣除外)。
二、疫情监测
按照《GB/T 23626-2009 红火蚁疫情监测规程》开展疫情监测,监测范围及要点如下。
(一)监测区域
未发生区,重点监测高风险区域,如连通疫情发生区的交通道路沿线、近年来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高风险物品(包括草皮等绿化植被、栽培介质、回收费品、运载工具等)的地区,了解红火蚁是否传入。
发生区,重点监测发生疫情的有代表性地块和发生区边缘地带,掌握红火蚁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二)监测地点类型
重点监测草坪、绿化带、苗圃、果园、荒地、堤坝、垃圾场、废品回收加工场、高尔夫球场、货场以及可能调入绿化植被、回收废品、木材、肥料等的场所。
(三)监测时期
最佳监测时期为气温在20℃~32℃的时间段,各地可根据当地气温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四)监测方法
1.未发生区,以访问调查、踏查为主。
访问调查:1)访问医务人员、居民等,了解当地是否出现过蚂蚁叮蜇伤人事件;2)向当地农事操作人员及绿化植被维护人员了解,是否看见地面有隆起的蚁巢;3)向当地管理人员了解,近年来是否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过高风险物品。每个社区或行政村随机访问调查10人以上,记录可疑蚁害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对访问调查过程发现的可疑地点进行重点踏查。
踏查:结合访问调查结果进行,在调查区域内察看或用铁丝等拨开障碍物观察有无可疑的蚁丘。如有蚁丘,则用铁丝等插入蚁丘5~10 cm,观察是否有蚁群迅速出巢并表现出攻击行为的现象。采集蚂蚁标本进行现场鉴定或送室内鉴定。
2.发生区,以访问调查、踏查以及诱饵诱集法为主。
(1)以访问调查、踏查为主,明确发生范围监测。
(2)诱饵诱集法,采取诱饵和监测瓶诱集计数,明确发生动态监测。
诱饵制作及用量:用新鲜的火腿肠作为诱饵,将火腿肠切成约1 cm厚、2 cm直径的薄片,放入专用或自制的监测瓶中,并固定在地面进行诱集。
监测瓶放置使用:监测瓶的放置应覆盖发生区内所有的村庄或社区,每个村庄或社区在各种类型场所设置3个以上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放置5个监测瓶,监测瓶应尽量放置在有蚂蚁活动的地方,瓶间相距10 m。对于条状的区域(如绿化带)则每10 m左右放置1个监测瓶。将监测瓶置于地面30 min后,收集诱集到的蚂蚁,进行鉴定和计数,必要时制成标本。
三、疫情防控
按照《GB/T 17980.149-2009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第149部分:杀虫剂防治红火蚁》和《NY/T 2415-2013 红火蚁化学防控技术规程》开展防控工作,主要采用点面结合、诱杀为主的技术,选择合适药剂进行防治,要点如下。
(一)防控适期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每年开展2次全面防控。第一次防治在春季红火蚁婚飞前或婚飞高峰期进行,第二次全面防治选择在夏、秋季气候条件适宜时进行。
(二)防控技术
1.毒饵诱杀法
将缓效杀虫剂和玉米粒、豆油等蚁类食物引诱材料混合制成毒饵,或者使用配制好的成品蚁药,要点如下。
(1)点施毒饵。红火蚁发生程度在二级及以下的发生区,可使用点施毒饵法防治单个蚁巢。将毒饵环状或点状投放于蚁巢外围50 cm~100 cm处,对所有可见的活蚁巢进行防治。根据活蚁巢大小和毒饵制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毒饵用量,一般直径在20~50 cm的蚁巢使用商品标签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当蚁巢直径明显大于50 cm或小于20 cm时,增加或减少1/2毒饵用量。
(2)撒施毒饵。红火蚁发生程度在三级及以上的发生区,可在整个发生区均匀撒施毒饵进行防治。根据活蚁巢密度、诱饵法监测到的工蚁密度和毒饵制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毒饵用量,1 hm2面积最低用量是防治单个活蚁巢的推荐用量中间值的100倍左右。
(3)补施毒饵。根据防控效果,在使用毒饵防控红火蚁2周后,对活蚁巢与诱集到工蚁的地点再次施用毒饵进行防治,慢性毒性的药剂可在3个星期后补施。在活蚁巢、诱集到工蚁的地点及其附近小区域内采用点施的方法撒施毒饵。毒饵用量按推荐用量的下限值使用。
(4)综合施用。在红火蚁严重发生的区域,活蚁巢密度大、分布普遍时可采用防治单个蚁巢和整个区域相结合的综合施用法,并适当加大毒饵用量。
2.药液灌巢法
使用药液灌巢法处理单个蚁巢。将药剂按照其商品使用说明配制成规定浓度的药液。施药时以活蚁巢为中心,先在蚁巢外围近距离淋施药液,形成一个药液带,再将药液直接浇在蚁丘上或挖开蚁巢顶部后迅速将药液灌入蚁巢,使药液完全浸湿蚁巢土壤并渗透到蚁巢底部。根据蚁巢大小确定药液用量,保证充分湿润全部蚁巢。
3.粉剂灭巢法
只能用于防治较明显蚁巢,不适合防治散蚁、不明显蚁丘。在气温高于15℃使用。施药时先破坏蚁巢,待工蚁大量涌出后迅速将药粉均匀撒施于工蚁身上。使用量根据蚁巢大小和商品使用说明确定,一般直径为20~40 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 cm或大于40 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应破坏蚁巢地面以上大于或等于1/3 的部分(蚁丘),温度越低破坏蚁巢程度应越大。撒药要细致、快速,务必使药粉尽量多地粘到蚂蚁身上,避免在下雨、地面湿润、风力较大时施药。
4.调出物品的化学药剂除害方法
种苗、花卉、草坪(皮)等。红火蚁发生区种苗、花卉、草坪(皮)等物品调出前均须经触杀性药剂浸渍或灌注处理至完全湿润。
垃圾、肥料、栽培介质、土壤等。红火蚁发生区垃圾、肥料、栽培介质、土壤等物品调出时须施放颗粒剂进行处理,药剂有效成分占总体积0.001%~0.0025%,施药后搅拌均匀并洒水使物品湿润。
(三)注意事项
1.天气条件。应在无风到微风天气情况下使用粉剂。在晴天,气温为21~34℃或者地表温度为22~36℃,地面干燥时投放毒饵;洒水后、雨天及下雨前12 h内不能投放。
2.操作。勿将毒饵与其它物质(如肥料)混合使用,并保持毒饵新鲜干燥。使用药液灌巢法时在灌巢前不要扰动蚁丘。
3.安全保护。防治技术实施人员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被红火蚁蜇伤或农药中毒。在施药区应插上明显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在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区、养蜂区、养蚕区等使用农药防控红火蚁时注意选择药剂种类,避免对有益生物的杀伤和环境污染。